4月15日,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张瑞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了“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张瑞在信中介绍了目前滴滴顺风车整改的几项具体事项。那么,相比较目前市面上哈啰和嘀嗒的顺风车,滴滴的整改措施力度如何呢?扬子晚报记者也进行了比较。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宋南飞
事件
滴滴发公开信哈啰回信,网友:碰瓷营销
记者在公开信中看到,这次滴滴的整改方案从乘客司机端,也延伸到了警企合作。在司机端,滴滴将会严格按照指导意见要求限制接单次数,规定车主在常用的路线上搭载乘客。司机和乘客端,去掉个性化头像、性别等个人隐私相关信息的显示,只展示出行相关必要信息,禁止合乘双方编辑互评内容,评价标签仅与出行相关。而且滴滴会继续加强用户信息筛查,并在车主每次行程前进行人脸识别,严肃处理人车不符的情况等。此外,滴滴还将加大客服资源投入,提高客服处置能力。另外,张瑞在信中提到,在2018年9月的平台安全整改中,滴滴组建了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中心,为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成立“警方调证对接工作组”并优化调证流程。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滴滴发布公开信后,哈啰出行也发了一封公开信,相关负责人江涛在这封公开信中称,关于滴滴顺风车提到的安全和合规方面的措施,在哈啰顺风车已经得到落实,并且在不断完善中。江涛在信中还表示,真心希望滴滴顺风车能在追求规模增长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真正落实在公开信中提到的整改措施。江涛称:坚信垄断会阻碍行业的持续进步,哈啰的加入一定可以促进良性竞争。
哈啰顺风车的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评,有网友表示,“怎么感觉是在硬往滴滴跟前蹭热度,不带这么营销自己吧?”认为哈啰是“碰瓷营销”。那么这几款顺风车APP到底好不好用呢?记者也进行了对比。
体验
哈啰、嘀嗒接单率较低,存在泄露隐私风险
记者连续两天使用哈啰出行发布了顺风车的信息。第一次等了一个小时,第二次等了两个小时,均未匹配成功。第一次使用该软件,记者的目的地是从雨花台烈士陵园到南京南站,使用了优惠券后,价格约为6元。系统匹配了40多分钟,为记者推送了两位车主,都距离记者3公里以上,距离记者最近的车主位于记者的目的地:南京南站。记者点击了“让他来接我”,但并未得到回应。叫车失败后,记者又用嘀嗒软件继续叫车,同样没有响应。第二次记者选择在头一天的晚上匹配第二天早高峰的顺风车,以期可以提高接单率,但同样叫车失败。
不过记者在叫车时发现,嘀嗒顺风车向乘客和司机互相展示了用户头像、姓名、昵称等隐私信息,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而哈啰顺风车则显示了司机的姓氏。此外,记者看到,在微博上,也有网友吐槽自己在叫嘀嗒顺风车时,乘客端的号码保护存在“失效”状况。而在司机端,嘀嗒则是间隔一定时间后需要重新识别。
观点
专家:切勿一刀切监管 加强安全需政企共治
“不管是用户需求,还是重振公司形象,顺风车都是重要的一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说,顺风车业务是共享出行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共享经济的特征,同时又以轻资产的模式,能创造更多市场和社会价值。
对于公众关心的安全问题,刘远举认为,除了滴滴作为平台的责任以外,还是整个社会的安全问题。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能做的也很有限,真正要规避顺风车的安全问题,还需要社会治安、公共服务通力配合。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则认为,顺风车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利用互联网,使得这种搭车顺路出行的行为变得更加便利。国外如德国等,政府或公益组织建立拼车中心,鼓励拼车行为。此外,顾大松认为可以限制顺风车每日的载客次数。“顺风车本身不应盈利,很多车主也就是赚个油钱。可以限制顺风车主一天只能载客最多不超过3或4次。”
也有专家认为,顺风车作为以共享经济为出发点的创新形式,不能因个别极端事件而一刀切式监管,加强规范监管同时值得鼓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