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转行无人驾驶的网约车司机,快要失业了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各大公司的无人车安全员多来自于网约车、公交车司机,经过培训和考核后便能持证上岗。

有网友爆料,无人车安全员每天8小时,每周双休,每月税后收入6000左右。

无人驾驶时代来了,转行无人驾驶,这事靠谱吗?转行后还会面临失业吗?

目前,无人驾驶的人员需求主要集中在路测人员、远程云仓安全员和地勤三个岗位。

路测人员,主要工作是道路及行车数据采集和接管数据记录,需要按照测试要求完成每日工作。

远程云仓安全员,会在无人车感知到有危险会发生的时候,比如预警碰撞、车辆停滞不前堵在路中,这些情况下,远程接管在路上的无人车。

目前,远程云仓安全员对车辆的接管比例是1:10,也就是1个人管10台车。高峰期,接管比例可以达到1:20,也就是1个人管20台车。

随着算力模型、车辆硬件、车路协调以及配套设施的升级完善,远程云仓安全员单人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1个人可接管的车辆数将会更多。

再说地勤人员,目前是两公里配置一个人。随着地勤工作模式和流程的优化,这一部分无人车公司会与代驾公司合作,将业务外包代驾,需要的人员由代驾公司培训和提供。

至于无人车的日常维修保养,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有完整的解决和对接方案给到无人车公司,个体很难从中找到切入点。

无人驾驶的路测、远程云仓安全员和地勤三个岗位,都要求有驾驶经验,但其人员需求,相对网约车来说,数量明显大幅缩水。

1000台车,网约车至少需要1000个网约车司机。

但对武汉的无人车来说,1000台车现在只需要600个人员,到2025年人员更是将缩减至300人,以实现盈利目标。

也就意味着,从网约车司机转行做无人驾驶的路测、远程云仓安全员和地勤的这些人员中,有大概300人在今年底也会面临失业。

无人车,目前阶段并非是面向个人就业开放的生态,算力、技术、牌照、车辆、安全监控,没有哪一项是个人就业者能够直接切入解决的,更多还是技术公司和资本公司的强强联合。

正如有网友脑洞提问“能不能买一辆无人车,早晚接我上下班,其他时间替我跑车赚钱?”,得到的高赞答案是“车子不值钱,自动驾驶也未必值钱,真正值钱的是那张准许上路运营的执照”。

第一批转行做无人驾驶的网约车司机,在技术更新的狂潮下,从跑车为自己打工,到开车测试数据为AI提供数据喂养,让算法越来越聪明,也在无形中加速了自己“被取代”的进程。

网约车是就业蓄水池,给很多个人提供了灵活就业的选择。

无人车是技术进行时,AI的早期发展需要人工辅助和校正,但随着AI的自我进化,最终目的还是“全无人”。

从网约车到无人驾驶,就业蓄水池在时代的变革下终将自行干涸。

当科技的齿轮快速转动时,总有一些职业要面临轨迹变化:诸如高速路员、仓储员、线质检员,以及网约车司机和无人车安全员……

“萝卜快跑”背后的一盘大棋——百度智驾前高管深度解析

最近,萝卜快跑”毫无预兆地火了,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不禁让人心底产生无数问号。 这件事为何如此突然?自动驾驶的未来路在何方?为什么是百度?对于个体,行业,产业会有怎样的影响?本人特邀请百度IDG(智能驾驶事业部)前高管对于这个问题做了深度的讨论,现在整理一些要点跟大家进行分享:

核心观点:

  1. 1.    自动驾驶是大势所趋,是由决策层所推动的趋势,基本不可阻挡;
  2. 2.    百度自动驾驶并不看好,属于背水一战,成败在此一举;
  3. 3.    自动驾驶将是关乎汽车产业、城市规划、地产、物流等各个行业变革的契机,另外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国内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4. 4.    对于网上诸多关于自动驾驶问题的个人看法。

萝卜快跑运营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什么?萝卜快跑这个事件的关键点是时间的问题。它上线的这个时间点就比较让人意外,因为据我的了解,在百度内部萝卜快跑所在的IDG事业部整体是处在资源逐步缩减的状态,而且目前来看,技术上并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进行了一个大规模的推广,这里面的原因是值得思考的。虽然L4级别的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技术,但是整体的基础是由整个系统来进行驱动的,就是包括技术、供应链、安全、生态、政策等等因素综合驱动的,所以百度之前之所以一直没有上线L4级别的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这里指的是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小规模的尝试一直都有)的一个核心的因素是除了技术以外的条件其实并不成熟,那么这一次在武汉,甚至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落地,那就是百度之外的强力因素进行驱动了。那我理解的话,这个核心驱动因素很有可能就是决策层的影响,从以下几个层面可以进行印证:

  • 首先,是交规方面,萝卜快跑其实并没有正式的运营牌照,他只有政府颁发的测试牌照,加上各个政府推出的允许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的指导文件做支撑,所以可以看出在在政策法规层面,在短时间内同时推动各个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其次,从整个的交通环境来看,大家从社交媒体的视频中也能看到萝卜快跑对于整个武汉的交通其实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给整个市政交通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一个成本和管控的风险,所以如果没有强力的驱动的话,其实百度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协调武汉市交管资源的。
  • 第三,还有一个层面,就是网上现在大家也都在讲的,就是特斯拉的FSD在中国落地的一个情况,这个是属实的。特斯拉电动车进入中国,带活了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次也是同样的路径,FSD进入中国,将带活整个智能化,甚至是具身智能以及AI产业。所以从这个逻辑去推断,推动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先行抢跑也是合理的思路和方法。

所以综合来看的话,其实萝卜快跑在这个时间点的落地的背后,核心推动力量可能并不是百度本身,而是有更高层面的一个思路的加持,所以我们可能要看萝卜快跑的落地,不光要从商业层面去看,可能要站在一个更高维度上,从行业格局的一个层面去看这个问题。

自动驾驶为什么那么重要?

那下面我们可以去探讨一下,从自动驾驶行业层面的思考,如何来看待自动驾驶,我觉得有三个角度可以去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点,自动驾驶脱离不开整个汽车产业,因为它毕竟是L4级别的自动驾驶,它是跟汽整个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的一个核心技术。我们现在在上半场的这个电动化的竞争中,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保持了一定的领先,那么再往后更长远来看的话,就是整个汽车的智能化,将是一个更广阔的赛道,在这个赛道中,中国也是要继续地抢跑和领先,所以对于自动驾驶的扶持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新能源汽车,是从汽车的动力结构方面进行了改变,汽车还是交通工具的属性,而中国的核心优势是:“先发优势+供应链整合形成的成本优势+以牺牲一定安全和标准化而建立的灵活性优势‘;但自动驾驶是重新定义了汽车,汽车将不再是交通工具,将是以机器人的属性重新面对市场和社会,而自动驾驶将成为整个交通的基础设施之一,所以这将是更具备革命性和竞争壁垒的技术,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立足的核心关键。

第二点,就要放眼整个交通领域。交通是整个社会的基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其他发达国家占比是在7%,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14%左右;城市功能规划、人民生活便利性幸福度也和交通有关,“一公里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都是要依托交通模式、运载能力和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方面,生鲜、蔬果、危化品、大宗等等产业,随着不同物流效率、运载方式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产业形态……,所以如果自动驾驶从底层改变交通运输结构和效率,那将带动各个产业的巨大变革,比如:如果自动驾驶可以快速稳定(虽然目前还没达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可以实现)地运载人们长距离出行,那么人们可能不用集中到一线城市居中,在附近的卫星城市也能享受一线城市的生活便利,对于卫星城市的房价也会有所影响;

另外,如果京东或者美团的自动驾驶仓库按照需求预测算法在可能产生订单的区域内自主巡航,就有可能实现分钟送达级别的超便利网络购物体验;还有,长途出差在平稳行驶的自动驾驶宾馆睡觉,睡醒就抵达目的地,私密、舒适又低成本……以上场景基于自动驾驶都是可以实现的,那将是对各个行业带来革命性改变。所以从这个大的背景来看的话,自动驾驶的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点的话,就是更长远的一个角度,那就是整个人工智能的领域。中国现在面临着跟国际人工智能脱轨的环境,而人工智能现在也刚也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它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去发展合理的应用场景。

现在美股AI概念股市值居高不下,先不说是否存在泡沫,但找到AI落地场景和商业化闭环确实是当务之急。所以说,AI产业中美博弈的关键就是谁先实现AI的产业化落地。自动驾驶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这个从英伟达对于汽车产业的一个关注度也能够得到体现。自动驾驶又是一个非常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场景。

从过去的技术发展来看,“感知-规划决策-控制”的架构是自动驾驶的早期模型,但两个环节面临巨大的问题:一个是感知环节的无穷枚举问题;另一个是决策环节的创造性、灵活性问题。也就是说之前的rule base模式无法识别行驶过程中的所有物体,而驾驶决策算法也无法用更灵活、更高效的规划路线去驾驶汽车。这是比亚迪的王传福认为完全自动驾驶永远无法落地的原因,但王总可能对于AI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并没有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那么深刻。

目前看,现在是自动驾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实自动驾驶的发展。在去年也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这个其实就是transformer架构的大规模的应用和落地开始。现在自动驾驶技术多多少少都会以这个transformer为核心去进行感知,或者直接到做到端到端的这样的一个技术应用。那么这对整个人工智能的应用来讲,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场景。所以如果中国能够帅先推动起整个自动驾驶的商业闭环的话,那么在推理芯片产业、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产业、大模型算法产业等等都将获得持续性的支撑,从而盘活整个AI产业。用更露骨一点的讲法来说的话,就是用700万工人的撬动AI产业的油门,从而带动中国未来五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的核心引擎。

所以总体来讲的话,整个L4级别自动驾驶,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及物流交通,甚至房地产产业,还有人工智能产业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它不单单是某一个行业的改变,而是中国在为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做一个基础的铺垫和探索的尝试。所以从宏观大的格局来看,自动驾驶的落地是不可阻挡的一个一个趋势。

百度的萝卜快跑到底如何?

那么顺着这个行业的逻辑,我们再来看一下百度的情况,刚才我也有过一个提示,就是百度其实整体来讲,今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资源是在缩减的。因为其实在去年之前,资本市场,包括产业界对于自动驾驶的完整L4级别自动驾驶的一个落地的预期,其实在逐渐减弱的过程中,所以这也导致百度在决策的过程中,对L4级别的自动驾驶的资源投入也是在持续地缩减。

那么转机,主要就是来自于去年的人工智能的技术的一个突破,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Transformer架构的应用,对于自动驾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变革,这个从FSD的vision 11就能够看到端倪。但是对于百度来讲的话,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进行大规模的架构的转移。

现在的萝卜快跑的落地,是百度十几年以来在自动驾驶技术积累的一个整体体现。它是基于“感知-决策-执行“架构rule base算法模型,大家也能看到说百度在武汉已经试运行了大概两年左右的时间,百度在corner case方面的积累其实已经很多了,所以,即使百度使用老架构的算法模型,由于积累足够充分,在武汉也能够实现初步的运营,就是这个逻辑。

那么在其他的城市,萝卜快跑如果要顺利落地,要么就是按照传统自动驾驶架构进行长时间的试运营积累足够多的rules,要么就是采购端到端或者部分端到端架构,在大规模数据和大规模算力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部署。现在看,这两条路对于百度来说都有难度。前者需要时间和运营积累,但FSD落地在即,政策面也倾向于快速培养国内玩家,留给百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后面的路径,技术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百度在数据方面有一定积累,但是在算力方面是否准备充分仍有疑问。以一秒钟的视频转换成24帧图像,再用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进行长时间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几何级别增长的算力,百度现有的算力是否能够支撑?不够的话去哪里快速补充算力?百度是否有战略决心再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所以整体来讲的话,我认为百度的萝卜快跑其实在落地,在未来的落地过程中,可能不具备可持续性。当然这是在现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排除百度会更大力投入资源去做端到端,但是我认为也是有很大不确定性。

顺便说一下FSD,理论上其实特斯拉可以做到更完善和更顺畅的一个准L4级别的自动驾驶,但这里面要考虑特斯拉在中国是否能够完全落地,这个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验证,但我认为它的适应能力会比萝卜快跑会更快一些。

如何看待网上大家的说法和观点?

  1. 1.    自动驾驶抢了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生计,不应该推广。

答:从更长维度的时间轴来看,科技就是不断蚕食人们的生计。之前中国人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对于科技有巨大的支持,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我们一直是存在后发优势,就是看着外国科技发展的路径在走。现在我们已经科技领先了,领路人没有了,科技的代价就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和承受了。所以,这种痛苦是前所未有的,可以理解。但科技是不会停止的,每一代人都要付出时代的代价。抗美援朝是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现在该轮到我们这代人为了孩子们,在科技领域去打下三代以后的仗了。

  1. 2.    汽车出现马车夫可以改司机,纺织机出现纺织女工可以改设计师,但自动驾驶出现是替代人工,人们无法改工作,所以不能实施。

答:这个结论得出的过于草率了。马车夫改,并不成立,因为当汽车出现的时候,也是高科技产品,失业的马车夫是无法学习驾驶的。专职司机这个职业的出现也是经历十点甚至几十年以后才慢慢形成的,所以该失业的马车夫还是失业了,这才是历史的真实,纺织女工也是一样的。而相应的,不能武断的认为自动驾驶是完全替代人类,还有很多新职业可能是慢慢在孕育的,比如:端到端训练自动驾驶需要学习大量的人类驾驶数据,有没有可能将来专门有类人在虚拟环境下驾驶汽车,以人类的认知处理各种可能的道路情况,产生驾驶数据供AI进行学习。我理解专门提供数据的人类职业不久可能就会出现。

  1. 3.    自动驾驶是商业陷阱,先降价垄断后再涨价。

答:没有错。但这个其实和自动驾驶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企业,甚至是资本企业的本质逻辑。其实,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在其他行业不可以通过“资本补贴-实现垄断-超额回报“的模式去推进,比如买菜行业,会被说成与民争利。但是在自动驾驶行业却可以如此推广,这个是需要大家一起去思考的。

  1. 4.    自动驾驶应该去干那些人类干不了,或者危险的事情,科技应该造福人类,而不是抢人类饭碗。

答:这个就是不了解客观发展规律的表现。举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就好像有人在说:母亲应该保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受累,要一辈子背着孩子走路;母亲应该造福孩子,怎么能让孩子去工作,应该挣钱都给孩子花……。科技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你认为科技应该干什么它就去干什么的。人工智能就是会从重复性强的工作开始替代,自动驾驶只是开始。建议那些又想要高薪,又不想动脑子,又不想学习新能力的人们更多的从科技发展规律和商业发展规律的维度思考问题。

网约车内卷排行榜出炉!这个城市竟有147家平台,司机压力山大!

成都市网约车行业领跑全国,内卷现象触目惊心!

根据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成都市在领域的表现堪称一枝独秀,不仅车证数量高达20.79万辆,稳居全国之首,远超深圳、广州、上海等超一线大城市,甚至超越了土地面积和人口总量均占优势的重庆市。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成都市网约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反映了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人证数量上,成都市同样以26.65万的规模位列全国第三,成为少数几个人证数量突破20万+的城市之一,进一步印证了网约车在成都市的普及与繁荣。

然而,与网约车行业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都市的巡游数量却相对较少,不到2万辆的规模在全国虽名列前茅,但远不及网约车行业的“全国拔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都市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发展策略,即更倾向于鼓励和支持网约车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

更令人瞩目的是,成都市的总量达到了惊人的147家,远超全国第二名的青岛市近60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网约车平台超百家的地区。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成都市网约车市场的庞大规模,也揭示了其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全国349家已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中,有近一半选择在成都市场扎根,足见成都网约车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车多、司机多、平台更多,直接导致成都网约车市场陷入了过度竞争的困境,运价水平也因此受到严重挤压。有数据显示,成都网约车市场的运价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甚至出现了单价低至8毛钱一公里的特价单,这样的水平令人咋舌,也引发了从业者的广泛担忧。

成都网约车市场的过度化发展已经给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调整,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和业界人士需要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促进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左手萝卜、右手极越,百度的出行野心与现实

探索自动驾驶领域十多年后,百度终于秀了一把“肌肉”,只是前路依旧曲折漫长。

近日,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市的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达到传统平均日单量水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讨论,相关内容多次登上热搜。

一方面由于萝卜快跑科技感十足,且价格实惠,已成为广受乘客欢迎的网红打卡项目;另一方面,萝卜快跑被不少网约车司机视为“抢饭碗”的竞争对手,造成大范围的失业恐慌。但无论评价好坏,都能看出,萝卜快跑逐渐展现出了网约车市场“搅局者”的姿态。

只是,在《车圈能见度》看来,这个“搅局者”离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距离,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来协调其与传统网约车司机间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监管规则以及道路设施等,“钱景”暂不明朗。

而随着萝卜快跑的“爆火”,百度的出行版图成果也再度受到关注。与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跑出声量不同,其在造车方面依旧是“默默无闻”,此前和吉利共同打造的极越汽车至今销量惨淡,在行业内鲜有存在感。

如此看来,百度的出行蓝图短时间内恐怕还难以勾画成形。

1刷屏背后争议不断

资料显示,萝卜快跑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主要使用自动驾驶汽车开展自动驾驶甚至完全无人驾驶运营。这是一个新赛道,但也并不让人陌生,早前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特斯拉Robotaxi将在8月8日正式发布。

只不过在国内市场,萝卜快跑的步伐要快于特斯拉。早在2022年7月,萝卜快跑首批25辆无人化车辆便在北京获准开展常态化付费出行服务。目前其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合肥、阳泉、乌镇等地“开跑”,并且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截至今年4月19日,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已超过600万单。目前单量最多的用户已打过2000单,里程最多的一单超过95公里。

萝卜快跑能够“抢跑”特斯拉,这背后或许有“靠山”足够强大的因素。按照天眼查信息,“萝卜快跑”关联公司萝卜运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由百度2位副总裁李震宇、尚国斌共同持股。

而据悉,李震宇和尚国斌的股权已质押给阿波罗智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的100%持股股东为Baidu Apollo Technology(Hong Kong)Limited。也就是说,百度虽然不持有萝卜快跑股权,但拥有绝对的控制力。

只是,随着百度的不断发力和萝卜快跑的逐步推广,争议也席卷而来。比较正面的反馈是,萝卜快跑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因为其除了可以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之外,乘坐体验还更好,不存在拒载、绕路等情况。

同时,价格也相当“美丽”。网络上有不少网友晒出账单:打车28公里,优惠后仅需支付26.52元;打车7.01公里,优惠后支付5.07元,这要比传统的网约车费用低出很多。

比较负面的则是,有不少声音指出,萝卜快跑行驶较慢、过于死板,并且在安全性上还有待提高。像是7月7日,就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造成交通事故。

更为热议的是,有很多网约车司机现在感觉危机重重,担心当萝卜快跑运营规模扩大后,会抢了自己“饭碗”,相关话题频频登上新闻热搜,引发从业者恐慌。

《车圈能见度》注意到,从今年5月中下旬开始,围绕武汉萝卜快跑的相关舆情不断增多,惹得百度有关方面和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发声。

其中,6月25日,萝卜快跑甚至发文称,近日,公安机关反馈成功破获一起“网络水军”案件。经过连续侦查,公安机关抓获陈某、王某等10余名犯罪嫌疑人,涉及多个省市的10余家MCN机构。而该案件涉案嫌疑人,就是涉嫌操控数百个账号发布抹黑萝卜快跑言论。

可见,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不断出现的质疑声,萝卜快跑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进。

2规模落地任重道远

虽说萝卜快跑的声量已经跑了出来,但实际上发展速度远不及百度预期。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先行者,入场十多年的百度仍然显得很焦虑。

据了解,百度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2017年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肩负“让汽车更聪明,让出行更简单”的使命,百度Apollo全面布局智慧出行,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下设三个事业部,分别聚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百度地图等相关业务。

但是,后续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并不算顺利,屡屡遭受挫折。像是此前曾布局的阿波龙巴士项目,由于造价高、商业化范围有限等原因,逐渐被放弃。

还有与威马汽车合作研发的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威马W6,其搭载了百度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ACU以及百度Apollo AVP自主泊车功能,后来也随着威马汽车的破产重整而不了了之。

如今,萝卜快跑总算是让百度的自动驾驶在城市运营方面见到了点成效,不过与以往的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落差,离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也还很远

2021年时,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曾预测,2025年Robotaxi的综合成本将比人工驾驶更低,当单日服务订单迈过5000万,Robotaxi的成本将低于普通的服务均价,将有机会实现常态化盈利。

而现实情况是,截至今年4月19日,萝卜快跑累计服务单量超600万次,去年第四季度单季度订单量为83.9万单。别说单日订单量迈过5000万,以现在的速度一整年都难以达到这个数。

此前有报道称,2024年,萝卜快跑将实现武汉全城覆盖,并投入1000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运营。不过,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为止只投放了400多辆。

也就是说,在到达单日5000万这个量级前,萝卜快跑的规模化商用和盈利都不明朗,现在其还处于需要持续“烧钱”投入的阶段。

并且,要想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摆在萝卜快跑面前的还有不少其他挑战,包括上文提到的技术成熟度问题、安全问题、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等,以及如何协调好其与传统出行行业间的矛盾问题,都需要不断完善。

据财联社报道,因无人出租车投放量越来越多,巡游出租车难以接到单,出车10小时的流水甚至只有之前的一半,退车的出租车司机数量开始变多,已有10%-15%的司机申请退车。此外,网络上武汉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们抵制萝卜快跑情绪浓厚。

总体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是大势所趋,百度的无人车业务在技术、产品与运营网络建设方面有了突破与发展,但要谈大规模应用和盈利还为时尚早。

3跨界造车销量惨淡

随着萝卜快跑关注度的提升,大家都知道了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努力,但少有人知道萝卜快跑还有一个与之相互赋能的“兄弟”——极越汽车。萝卜快跑与极越汽车的组合,展现出百度在出行领域的强烈野心,可惜极越汽车却仿佛成了“拖后腿”的那个。

资料显示,极越汽车是由百度与吉利汽车联合打造的汽车品牌,定位于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致力于打造智能化领先的汽车机器人。按理说,背靠两位“金主爸爸”,这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但其起步和后续发展都不算顺利。

在最开始的阶段,极越汽车并不叫“极越”,而是集度汽车。2021年1月11日,百度集团宣布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合作,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同年3月,双方关联企业共同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5%和45%。

彼时,在双方的合作模式中,集度汽车将作为百度公司旗下企业独立运营,百度处于主导地位,整体上负责端到端的服务,吉利则主要在硬件方面配合开展相关工作。强强联合之下,很快一年后的6月8日,集度汽车发布了首款汽车机器人量产概念车ROBO-01。

然而,ROBO-01的首秀不仅没能展现出百度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反倒引来嘲讽无数。由于动画制作潦草,实际效果大翻车。发布会直播过程中,网友留下了一水的“动画片”“五毛特效”评论,进而开始质疑百度的智能化水平。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概念车首秀后没多久,集度汽车就经历了几波调整,股东方一再变更。直到2023年8月,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与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又共同投资成立了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后者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公司100%持股。“极越”品牌就此诞生,成为百度造车的“新起点”。

之所以说萝卜快跑和极越汽车是“兄弟”,那是因为他们是行业唯二全面应用百度Apollo 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力的。然而,不同于现在萝卜快跑的“刷屏”,极越汽车则显得非常“默默无闻”,销量颇为惨淡。

去年10月,极越汽车上市了首款产品极越01,共推出极越01 Max和极越01 Max Performance两款配置,售价分别为24.99万元和33.99万元。当时官方公布数据,极越01上市24小时订单量突破1.5万辆。

不过,懂车帝数据显示,2023年12月,该车型销量只有774辆,今年1月更是降到218辆,与订单量产生了不小的落差。今年上半年,极越01累计销量仅为2700辆,在行业内仿佛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综合之下,百度虽然早早绘制了出行蓝图,但旗下自动驾驶“钱途”未卜、造车项目又始终没多少存在感,要等到“开花结果”的那天恐怕还需要不少时间。

外媒评选10大自动驾驶公司:百度第七,华为未入榜

外媒EV Magazine揭晓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军企业TOP 10

随着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法规的密集出台,自动驾驶汽车正加速驶向现实。特别是英国于2024年5月20日颁布的《自动驾驶汽车 (AV) 法案》,标志着该国正式加入美国、德国、日本、中国、法国等多国行列,共同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合法上路。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这一充满活力且快速增长的行业,正通过开发先进系统,使车辆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决策并执行操作,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便捷交通解决方案的渴望。此技术革新不仅重塑了汽车行业,更有望深刻影响国防、农业、采矿、零售及叫车服务等多个领域。

EV Magazine精心评选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十大先锋企业,这些公司被视为推动全球创新、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上表现抢眼,但仅有百度阿波罗项目跻身前十,华为等知名企业未能上榜

TOP 10自动驾驶技术企业榜单

  • 第10位:Argo AI(已解散)
    曾得到福特和大众支持的自动驾驶技术先锋,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其创新精神和实际测试成果不容忽视。但遗憾的是,该公司已于2022年解散,其技术被两大巨头回收并继续开发。
  • 第9位:安波福(Aptiv)
    自动驾驶与汽车架构领域的佼佼者,与Lyft合作部署自动驾驶叫车服务,展现了其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 第8位:Aurora
    由行业精英创立,专注于客运与货运卡车的自动驾驶技术,与沃尔沃等巨头建立合作,致力于技术商业化。
  • 第7位:百度
    中国唯一上榜企业,通过阿波罗项目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细作,与多家汽车公司和城市合作,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 第6位:Cruise
    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在旧金山成功测试和部署自动驾驶汽车,引领无人驾驶运营新风尚。
  • 第5位:Mobileye
    英特尔的自动驾驶技术子公司,以其EyeQ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市场,致力于提升车辆安全性和效率。
  • 第4位:Nuro
    专注于“最后一英里”自动驾驶配送,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无限可能。
  • 第3位:特斯拉
    电动汽车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双重领跑者,其FSD套件引领全自动驾驶技术潮流,面临安全与监管等多重挑战。
  • 第2位:Waymo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先驱,在凤凰城运营商业自动驾驶叫车服务,展现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潜力。
  • 第1位:Zoox
    亚马逊旗下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公司,以其独特的车辆设计和广泛的测试,成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未来之星。面对生产、监管及城市驾驶复杂性等挑战,Zoox正稳步前行。

萝卜快跑,干不掉滴滴

新技术的降临总是能给人带来一些颠覆以往、前所未有的体验,但与此同时,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是掌握新技术且吃上螃蟹的企业以及第一批尝鲜(薅羊毛)的消费者;

忧的是那些担心自己岗位将被取代的打工人。

正式进入应用场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便是呈现这种崭新技术且引发舆论拉扯又受到万众瞩目的一大载体。

被武汉人戏称为“苕萝卜”(在武汉方言里,有傻、笨、憨的意思)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比今年三伏天还要火热。

#官方回应萝卜快跑碰撞事故# 

#交通局回应萝卜快跑抢饭碗# 

#萝卜快跑订单迎爆发增长#

#乘客称萝卜快跑堪比公交车#

#萝卜快跑回应网约车横停马路#

#萝卜快跑会导致司机大规模失业吗#

#萝卜快跑加入武汉游客打卡清单#

#萝卜快跑遇空编织袋停下#

……

驻扎在热搜上的萝卜快跑,成为了这个盛夏最炙手可热的网红,它的破圈也遵循着网红圈和娱乐圈的黑红定律。

7月7日下午,萝卜快跑在武汉街头与一名闯红灯人员发生轻微接触,自此彻底拉开了萝卜快跑破圈故事的帷幕。

萝卜快跑是百度Apollo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是基于AI技术通过大量的驾驶数据训练出来的高效驾驶模型。

最早于2022年2月正式落地深圳运营,目前在武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沧州、阳泉等多个城市开始商业化运营。

截至2023年底,武汉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覆盖12个行政区,超越美国菲尼克斯和旧金山,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

武汉作为商用自动驾驶运营里程最多、开放区域数量最多的城市,已经顺利拿下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自动驾驶第一城”的称号。

萝卜快车的崭新篇章也在这座城徐徐展开。

正如前面提到的热搜话题#萝卜快跑加入武汉游客打卡清单#,萝卜快跑在武汉终于还是活成了胖东来在许昌的样子。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两点。

一是超低的价格。

一位武汉市民晒出行程,使用萝卜快跑打车7.1公里,全程只花费了5.07元。

有同行在广州黄埔区体验了萝卜快跑,选择相同的起始点和终点作为参照,发现萝卜快跑的价格只要网约车的1/6 。

还有不少网友晒单指出,综合下来每公里的价格都在1元以内,最低的平均每公里2毛钱不到。

另外,一位有2年乘坐经验的网友发帖表示,自己已乘坐超过200单萝卜快跑,“总体上比打车便宜很多,大约比网约车便宜一半。”

萝卜快跑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打车价格给打下来了。

经历过资本市场洗礼的消费者也都深谙其中的套路,好比当年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们一样,这些企业前期都是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新用户,抢夺、占领市场,在完成了规模化之后,价格应该会与出租车和网约车持平。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现阶段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自动驾驶出租车“真香”的价格。

另一个让萝卜快跑订单量暴涨的原因,就是新奇的乘坐体验。

目前在路上运营的萝卜快跑分为两种,带安全员的和不带安全员的。

配备安全员的区域一般尚处于测试期间,正式接入商业运营之后才能实现全无人驾驶。

在武汉,大部分的萝卜快跑都是不带安全员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全新的乘坐体验。

不会存在拒载、宰客等闹心问题,乘客与司机之间存在的“司乘矛盾”、还有涉及人身安全的隐患也一并消失了。

想想那些年糟心的打车体验,上车就扑面而来一股难以描述的气味、出于成本考虑不开空调、司机聊天或发语音不停、甚至言语粗暴……

虽然有司机喊冤,但整个群体的基数实在太庞大了,司机们的素质良莠不齐,所以无可否认也难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存在。

无人驾驶出租车则完全可以规避以上问题,关键它还是24小时全天候运营。

在规模化普及之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车,而且兼具干净无异味(需要运营与维护)、自由调整空调温度和播放音乐、安全性更高等优点。

比如,在深夜打车这个场景中,无人驾驶确实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担忧,甚至是一些社会事件。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会倒卷网约车改进自身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陋习。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网约车司机148.2万人。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注册量为696.4万人,如果算上出租车司机,这个数字将高达千万。

这里就不得不引出人们高度关心的一个话题——无人驾驶出租车是否会完全取代出租车司机这个行业?

跟当年横空出世的滴滴引发出租车司机的抵制不同,这次是人工智能向全人类“宣战”,砸的是所有司机的饭碗。

只能说,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社会的进步是不等人的。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种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工业革命初期,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发了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与反抗,甚至是恶意捣毁。

但这场通过暴力手段来反抗新技术的行动,最终也不能阻止技术向前发展的浪潮。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珍妮纺纱机”。

这些科技转化的成果都是指向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

回过头来看,我们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抵制情绪,背后是对越来越多的AI技术走进现实、与人类争夺就业岗位现象的反抗。

但换一个角度看待,其实每一次重大技术的革新,社会对劳动力的需要并没有消除,只不过是转移罢了。

旧岗位的落幕,往往会伴随着新岗位的轮番登场。

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幕后仍然需要人力来运营和维护,包括监控汽车位置、解决车辆问题、定期维修和清洁、充电等。

在这个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政府和企业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优先解决好底层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要想不被优化,就先主动优化自己。

史上最强大的铁饭碗,都是靠自己挣来的。

现在谈论无人驾驶出租车取代人力都还为时尚早,因为现阶段的萝卜快跑还很“苕”。

这不,一个编织袋就把它唬住了。

不敢动,压根不敢动,直到一位看不下去的好心路人大爷拿走袋子,“苕萝卜”才继续前行。

在智能方面,以萝卜快跑为首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仍显得有些“智障”,它们还得经历一段漫长的更新旅程。

网约车抽成比例排行榜出炉!看完后,司机直呼:没诚意!

宁波市网约车平台遭联合约谈,抽佣上限公布引司机热议

近日,浙江宁波市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对全市范围内的平台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集体约谈会议,会议旨在加强行业监管,确保网约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网约车抽成比例排行榜出炉!看完后,司机直呼:没诚意!插图-

会上,各大网约车平台代表齐聚一堂,认真听取了相关部门提出的最新指示和要求,并庄重承诺将严格遵守规定,严禁转卖订单、违规抽佣等行为。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宁波市全市26家史无前例地联合公布了各自抽佣比例的上限,这一举动在网约车行业内尚属首次,场面颇为震撼。

然而,当这份网约车平台上限表格公之于众后,不少却表示出了失望之情,认为平台在降低抽成方面并未展现出足够的诚意。根据相关规定,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得超过30%,但宁波市多家主流平台却将自己的抽成上限设定在了接近上限的水平,如29%甚至直接设定为30%,且大部分平台的抽成上限均超过了25%。

一方面,这一抽成比例在多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属于较高水平,引发了司机们对于“中介费用”过高的质疑;另一方面,平台将抽成上限设定得如此接近法规红线,也被部分司机视为一种应付规定的行为。

为了提升司机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网约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各网约车平台亟需采取实质性措施降低抽成比例,切实提高驾驶员的工作收入。 只有当司机们感到更加安心和满意时,网约车平台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部分城市开始明令禁止“共享电动车”,品牌方称被抓可报销

近日,广州一名市民因使用无牌共享电动单车而被交警截停并处以罚款,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视频中,交警指出,由于共享电动单车没有牌照,因此不被允许在道路上行驶,需要对其进行处罚。

此时,另一位使用共享电动单车的市民向交警提出了疑问:如果共享电动单车没有牌照就不允许上路,那么它们为何还能在市场上运营?

7月1日,经广州市各区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广州市禁止无牌照的共享电动单车在市场上投放。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共享电动单车大多数未获得合法牌照,属于非法投放。因此,交通管理部门呼吁广大市民避免使用这些未授权的共享电动单车,以维护交通秩序和个人权益。

品牌运营商的客服部门表示,如果消费者在使用无牌照的电动自行车时遭到交警处罚,可以联系在线客服进行退款及适当补偿处理。

部分城市禁止发展“共享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在6月26日接受采访时介绍,据各区政府排查统计,目前广州市路面上投放的共享电单车基本都没有登记上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是不允许上道路行驶的。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未制定专门针对共享电动单车的管理办法。广州市已经明确表态不支持共享电动单车的发展。由于缺少更高层次的法律支撑,对共享电动单车的管理只能暂时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整顿。

广州市已经两次公开声明,由于当前道路和停放资源的限制,不适宜发展租赁电动单车业务,因此不鼓励共享电动单车的推广。

在今年6月19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在回应政协广州市委员会的提案时明确表示:“广州市政府已经根据国家的政策方向和本市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不鼓励共享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原则。同时,市政府已经组织了由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以及各区政府组成的专项工作组,针对共享电动自行车未注册上路、乱停乱放、充电场所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违规使用三轮车运输电池等违法行为进行执法和整治。”

然而,不同城市对共享电动单车的接纳程度存在差异。

据浙江省舟山市城市管理局的消息,舟山市目前正计划在中心城区试行共享电动单车服务,首批计划设立308个站点,分别位于定海区123个、新城99个、普陀区86个,预计投放约600辆电动单车进行试运行。

共享电动单车配备了单人座位,车身上清晰地印有租借用的二维码和客服的联系方式。在车头内部,放置了专用的头盔。系统设计了安全提醒功能,用户在使用前会收到佩戴头盔的提示,只有取出头盔后,才能启动并开始骑行。

共享电动单车的租借流程与共享自行车相似,市民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扫描车身的二维码来解锁车辆。随着市民需求的增长,运营方计划逐步增加投放的电动单车数量和设置更多的租借站点。

目前,共享电动单车实行全市统一的定价策略。使用费用的标准是2.5元/1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段后,每增加5分钟将额外收费1元。

为了方便市民寻找和归还共享电动单车,所有共享电动单车的站点都设置在原有的公共自行车站点附近。每个停放点都配有醒目的“共享电单车停放处”标识,以便于用户识别。

据悉,共享电动单车租赁服务采用实名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电动自行车的驾驶者必须年满16岁。

租赁系统将自动进行年龄的识别验证。每一辆共享电动单车都必须满足国家标准才能获得牌照,运营公司还需为这些车辆购买相应的

交通管理部门将对在驾驶共享电动单车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以确保实施禁租禁骑的“黑名单”制度。

共享电动单车实行了“定点停放、定点还车”的规则。

用户在结束骑行后,必须将车辆归还到指定的站点,并停放在黄线区域内。

车辆的AI摄像头会识别地面的标线,确保车辆实现'90°垂直停放,这样才算完成还车过程。如果用户未能将车辆停放在规定的点位,或者在运营区域外还车,将需要支付额外的运营调度费用。

运营商:“被交警抓到可报销”

鉴于广州市目前的情况,青桔、美团等品牌的共享电动单车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公司已经决定不在广州市进行共享电动单车的投放。

实地走访发现,尽管广州市已有相关政策,但市面上仍有优畅出行、喵走出行、红鹰科技、顺峰出行、GOANY、璐宝宝出行等品牌的共享电动单车在运营。调查还发现,这些共享电动单车中的大部分属于“三无”产品,即没有牌照、没有配备头盔、也没有脚踏板。

今年6月,媒体曝光了广州市共享电动单车的混乱现象。报道指出,共享电动单车在白云、黄埔、海珠、天河、南沙等多个区域泛滥。特别是在白云区的某条路段,至少有10家不同品牌的运营商聚集,共享电动单车的数量超过了200辆。这些车辆随意停放在人行道上,严重影响了行人的正常通行。

针对无牌照共享电动单车在广州是否合法行驶、以及被罚款后应如何处理等疑问,我们联系了多家目前在广州市运营的共享电动单车品牌进行咨询。
一些品牌的客服透露,他们已经退出了广州市场。同时,也有品牌的工作人员指出,目前在广州地区运营的共享电动单车正在逐步完成上牌工作,并建议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已经上牌的车辆。

此外,某品牌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愿意为用户支付因牌照问题而产生的罚款。

他说明,该品牌的电动单车仅在广州市花都区提供服务,如果用户因为牌照问题遭到交警罚款,可以持罚单向客服申请报销。他解释说,交警主要检查的是头盔和牌照问题,尽管他们已经为车辆配备了头盔,但牌照确实尚未。他还提到,今年已经发生了两起用户因牌照问题被罚款的事件,而他们已经为这些用户报销了罚款。

大量共享电单车未上牌,或为企业私自投放

爆料人武先生透露,深圳龙岗区黄阁翠苑小区周边曾停放着许多“甲虫骑行”品牌的共享电动单车,看起来是最近才投放的。但在6月8日实地探访时,这些车辆已经不见了。据附近居民反映,这些车辆可能已经被相关部门清理掉了。

6月10日,在广州车陂南地铁站周边,至少有5到10种不同品牌的共享电动单车被发现停放在那里,包括甲虫骑行、公租出行、快滴出行、星运出行、免驰出行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上牌。

在广州三溪地铁站附近,可以看到一些共享电动单车杂乱无章地倒在地上。

此外,这类共享电动单车通常缺乏明确的指定停车点,导致车辆经常被随意停放,有些甚至杂乱无章地倒在道路旁,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据甲虫骑行等多家共享电动单车品牌的小程序信息显示,只要在停车区域之内且不在禁止停车的区域内,用户就可以自由停放车辆。

骑行超出服务区,加收“高额”调度费

在使用“甲虫骑行”共享电动单车时,如果行程超出了服务区域,车辆会立即停止供电。如果不将车辆推回到服务区内,用户将面临被额外收取的高额调度费用。

在广州车陂南地铁站附近,当尝试骑行至服务区边界时,共享电动单车并没有提前发出任何警告。直到骑行到服务区外大约50米远的地方,车辆突然通过语音系统发出预警,告知已经接近服务区的边界,之后车辆便断电,无法继续使用。为了避免支付高额的调度费用,记者不得不将车辆推回服务区内,这才使得车辆恢复了动力。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已经明确表示禁止或不支持共享电动单车业态的发展。广州市政府同样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建议,已经明确表态不支持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即共享电单车的业态发展。

3家自动驾驶员工薪酬:纵目科技、佑驾创新、知行科技

知行科技

  • 营业收入:2023年,知行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2.16亿,较2022年略有下滑,但在行业内仍位居前列,仅次于禾赛科技和地平线。
  • 产品特色:专注于自动驾驶领域,主打域控制器解决方案。
  • 员工结构:团队精简高效,现有全职员工仅300余人。
  • 薪酬概况:2023年员工总薪酬达2.47亿,人均成本约71万;扣除股份薪酬、社保、公积金后,实际人均薪酬约为40万。

纵目科技

  • 营业收入:2023年营业增长至4.98亿,相较于2022年的4.69亿有所提升,但收入规模仍不足知行科技的一半。
  • 核心产品:同样涉足域控制器领域,与知行科技形成竞争态势。
  • 团队规模:员工总数达到901人,显示出较快的扩张速度。
  • 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占比过半(524人),研发总薪酬高达2.58亿,研发员工人均薪酬(不含股份薪酬、社保、公积金)约为49万。

佑驾创新

  • 营业收入:2023年营业收入显著增长至4.76亿,较2022年的2.79亿有大幅提升,但在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中收入规模仍相对较小。
  • 产品服务:提供全面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 团队构成:拥有519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64%(331人)。
  • 薪酬水平:研发总薪酬为9090万,研发员工人均薪酬约为27万;若计入股份薪酬,则人均薪酬提升至30.5万。

8公里行程,收费超200元!网约车司机用“作弊软件”将小单变大单,滴滴客服回应

近期,一起“天价”滴滴打车订单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位乘客在上海乘坐,原本预计8公里、费用约30元的行程,最终却显示行程跨越至苏州市吴江区,里程高达160公里,超过200元,这一异常情况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面对乘客的质疑与投诉,滴滴客服初期回应未能及时指出路线不合理,随后在持续投诉下查明真相:司机利用黑产软件篡改车辆定位,导致了订单里程和费用的异常。滴滴方面迅速行动,不仅为乘客免除了费用,还对涉事司机进行了处理。

滴滴客服负责人对此事表示,平台已深刻认识到在信息同步和排查方面存在不足,承诺将进行全面复盘、整改和加强培训,以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滴滴强调,司机使用作弊手段等非法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平台将持续联合警方加强整治,2023年已专项行动刑事类立案6起,并识别治理了超200款作弊器,封禁超1000名作弊司机。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司机王文(化名)向媒体透露,作弊软件在司机群体中并非个例,部分司机为获取大单而购买此类软件,且操作简便,费用不菲。他还指出,平台对此类行为的管理力度尚显不足,封禁措施对司机的震慑作用有限。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司机敢于铤而走险,部分原因在于平台风控体系与违规软件的博弈持续存在,且用户在使用企业版App下单时,司机可能认为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此外,该人士还强调了客服在处理类似投诉时的机械化和缺乏基础认知判断的问题,呼吁行业加强资深客服的培养和一线客服的培训。

此次“天价”打车订单事件不仅暴露了网约车行业在监管和技术上的漏洞,也引发了公众对平台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滴滴作为行业领头羊,其后续整改措施和监管力度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